近日,记者随省科技厅走进郧西县安家乡瓦房沟村。首先映入眼帘的,是山顶上一大片的葡萄种植园。
海拔500多米、位于秦岭南麓的瓦房沟,全是山坡坡地,土地贫瘠荒芜,种植葡萄效益高吗?“这可是秦岭的野葡萄。”60多岁的村民郑克明说,过去,村里主要种植玉米、红薯、高粱等传统作物,一年“刨”下来,每亩收入仅400多元。山中倒是有不少野葡萄、野核桃等,但分布稀疏、山高壁峭,难以大量采摘,只能守着“宝山”过穷日子。现在,瓦房沟将200多亩山地,流转给了一家本县的葡萄酒酿制企业,他们把山中的野葡萄接穗扦插,进行了移植栽培。
郑克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,一亩地每年400元流转费,加上每月可在葡萄园工作10天左右,一天工资50元至80元。一年下来,家里老两口收入上万元。今年,葡萄园挂果后,收入还会进一步提高。
野葡萄规模化种植的实现,得益于省里科技项目的扶持。
经省科技厅牵头组织,华中农业大学、省农科院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校,与郧西县、葡萄酒酿制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,摸清了野葡萄资源现状及特点,突破了野葡萄资源保存、品种选育、快速繁殖和原生态栽培等技术难点,开发了一套野生葡萄原生态优质高产栽培配套技术。同时,研究出*新的生物降酸技术,以及白藜芦醇和SOD等营养物质的保存和提高技术,酿制出高品质的野生葡萄酒。
据介绍,这种葡萄酒每滴含600多种营养成分,维生素含量高于鲜牛奶,矿物质含量高于优质矿泉水,白藜芦醇与单宁的含量远高于普通红酒,抗衰老物质SOD的含量,要比许多名贵红酒高出上百倍。目前,该产品销往世界各地,甚至葡萄酒大国――法国。
科技创新带旺一个产业,也造福一方百姓。现在,瓦房沟村在科技帮扶下,甩掉了郧西贫困村的帽子,家家户户盖起了楼房。